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10月,國家衛健委發布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導科學規范開展防控工作,提高防控技術能力。2020年9月,國家衛健委在全國組織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工作。如何依托《指南》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日前,相關專家做客國家衛健委在線訪談時進行了解讀。
增加體育課
探索結伴同行上學方式
《指南》有7方面內容,即篩查視力不良與近視、建立視力健康檔案、培養健康用眼行為、建設視覺友好環境、增加日間戶外活動、規范視力健康監測與評估、科學診療與矯治。
這些技術,據安徽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教授陶芳標總結,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視力健康管理——篩查視力不良與近視、建立視力健康檔案、規范視力健康監測與評估;視覺友好環境與健康行為——培養健康用眼行為、建設視覺友好環境、增加日間戶外活動;醫療保健服務——科學診療與矯治。
陶芳標表示,各地在組織實施和使用適宜技術時,可因地因時制宜,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行動。一是強化近視健康管理:建立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檔案,形成定期的視力篩查和診斷制度,并及時轉入視力健康檔案;發展近視預測預警技術,如及時評價小學生的遠視儲備情況。
二是推進學校健康教育:建立學校保護視力預防近視的健康教育制度;做好眼保健操,嚴格控制娛樂性視屏活動;積極聯系專家把科學的近視防控知識普及到校園;探索與當地宣傳部門及媒體開展廣泛健康教育活動。
三是落實校內每天戶外活動1小時行動:讓學生走出教室,建立上下午大課間制度,增加體育課,開展下午放學后的校園內體育活動等。
四是探索校外每天1小時活動:鼓勵低年級學生家長陪伴走路上學、高年級走路上學,探索結伴同行上學方式,倡導家長更多地與孩子一起參加戶外活動、周末遠足、郊游等。
五是建立“學校—社區—家庭—學生”聯動機制:學校和家庭以及社區相互配合,共同建設有利于促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的社區環境。
六是出近視防控行動口號:為了便于學校、學生和家長更好地理解與實施各項技術,各地可提出適宜的口號,例如“‘目’浴陽光”“結伴同行上學”等。
篩查是基礎
促進近視防控關口前移
《指南》第一項內容是“篩查視力不良與近視”。對此,上海眼病防治中心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中心主任醫師許迅表示,篩查是近視防控和保證兒童青少年全視覺健康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篩查有利于早期發現近視,促進近視防控的關口前移。一般來說,兒童青少年的視力發育水平大致為:3歲不小于4.7,4—5歲不小于4.8,6歲及以上不小于4.9。”許迅說,即使視力正常,也需要進行預警和早期干預。正常情況下,人生下來后都是帶著一定的遠視儲備,如同存在銀行里面的存款。如眼睛發育正常,到成人期,遠視儲備還未被用光,就不會發生近視。反過來,如果眼球發育得特別快,就有可能發生近視。
一般來說,不同發育階段的遠視儲備參考值為:3歲175—200度,8歲125—150度,12歲75—100度左右。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研究發現,小學一到三年級的遠視儲備如果小于50度,兩年后發生近視的比例要高于85%。如果遠視儲備不到100度,兩年以后近視發生率要大于50%。
上海是最早在全國大規模建立視力健康檔案的省份。許迅表示,近視防控中,篩查只是起點工作。在此基礎上建立屈光發育檔案,開展近視預警、轉診、復診管理、預防、規范矯正干預等全程的視覺健康服務,實現閉環管理,才能有效發揮篩查在近視防控中的價值。
“一份規范完整的屈光發育檔案,除了視力、非散瞳屈光等篩查數據,還應盡可能收集納入早期因素、身高、體重、父母近視等相關情況。特別注意要給每個孩子設定唯一的編碼,便于橫、縱向整合學生健康體檢數據和居民健康檔案數據。”許迅說,在建檔過程中,要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基于連續的、動態的屈光發育檔案,開展近視全周期管理。對視力狀況不同的兒童青少年,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
用眼要適度
鼓勵學生多做戶外活動
培養健康用眼行為對近視防控意義重大。“目前最重要的是鼓勵大家多做戶外活動,建議大家每天戶外活動累計時間超過2個小時,但一定要在白天有陽光的時候進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王凱說,“陽光比較好的時候,光線可以刺激視網膜分泌多巴胺,有利于延緩近視增長。戶外活動屬于行為學控制,本身沒有什么成本,值得大力推廣。”
另外,要保持健康的用眼習慣,比如保持“一拳、一尺、一寸”的讀寫姿勢。王凱說,還有一個“20—20—20”原則,即連續看書寫作業20分鐘以后,要休息20秒鐘,看20英尺(6米)以外的地方。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適宜技術試點工作方案》,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區縣為單位進行推薦,原則上推薦不超過10個區縣參與試點工作。開展試點的地區,將作為地方政府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評議考核的重要依據和疾控工作綜合評價加分的重要內容。
據陶芳標介紹,試點工作重點圍繞三方面開展。一是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各試點地區技術指導專家組選擇性地應用《指南》中的單一技術或多種組合技術,因時、因地制宜地制定近視適宜技術試點方案。
二是慎終如始地組織實施。在實施近視防控適宜技術前,各試點地區要開展試點學?;€調查,收集學生視力不良及近視率、教學環境衛生質量、學生用眼行為等基線資料。各試點學校要建立學生視力健康檔案,涵蓋個人基本信息和視力檢查技術參數。
三是要及時跟進過程評價與監督工作。專業指導機構專家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動態地評價試點方案的執行力度、覆蓋面、可接受性、可推廣性,分析實施過程出現困難和問題,通過與非試點學校的比較,分析近視患病率、發生率、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健康行為養成率等,及時評價試點效果,評估能否擴大推廣。記者 王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