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冬天最好用的取暖“設備”是什么,很多人都會說是“暖寶寶”!它小巧輕便、容易攜帶,感覺冷的時候,隨手貼一片,就會讓你覺得又暖又舒服。
但是,家長們知道嗎?這個讓人感覺又暖又舒服的東西,很可能造成孩子低溫燙傷。
什么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指機體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一般指44℃-50℃)的熱源,造成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害。
使用取暖物品時,由于溫度不會太高,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適應了與熱源溫度的接觸,沒有明顯的疼痛感甚至對某些人不會引起痛覺,但是在低熱能的持續供熱中,皮膚的表層組織在熱能作用下會逐漸脫水,引起損傷,因此低溫燙傷經常不容易被發覺。
“低溫燙傷”危害不容小覷,與“高溫燙傷”不同,“低溫燙傷”的疼痛感并不明顯,僅會出現紅斑、水腫、起皰、脫皮等癥狀,面積也比較小。但是,也正因為溫度不高,傷口很難察覺,當實際出現癥狀的時候,皮膚受損程度已經是比較嚴重了。
預防“低溫燙傷”做好3點
1.科學選購無論是哪種取暖物品,都應從正規途徑購買,并按產品說明書正確使用。一般來說,正規材料的暖寶寶,應該是經過國家質量檢測認證的。但一些小作坊生產的劣質暖寶寶,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使用工業廢料鐵粉,這樣就可能帶來輻射等風險。
2.控制溫度和時間要避免暖寶寶直接接觸皮膚,并且避免暖寶寶長時間接觸同一部位。在孩子睡覺前,家長務必告訴孩子取下暖寶寶。
3.加強照看給孩子使用暖寶寶后,作為監護人一定要多加照看,隨時觀察孩子的皮膚情況。
正確處理燙傷請記住“五字口訣”
如果孩子不慎發生“低溫燙傷”,皮膚出現紅腫、水皰,千萬不能認為事小不必就醫,更不可外擦牙膏、大蒜等,或試圖用針挑破水泡。這些錯誤做法不但會增加創面感染的機會,還可能增加就醫時處理的難度,并且會影響醫生對燒傷深度的觀察和判斷。
正確處理請記?。簺_、脫、泡、蓋、醫5個字。
●沖:馬上進行“冷處理”!盡快用潔凈冷水(15℃-20℃)輕輕沖洗或浸泡創面10-30分鐘。
●脫:小心除去衣物,但如果燒燙傷嚴重,皮膚粘連衣物,可用剪刀小心地把衣服剪開、剝離,保留粘連皮膚部分,注意不要挑破水泡。
●泡:如果疼痛明顯,可浸泡在冷水中15分鐘左右,但要注意水溫,避免著涼。
●蓋:用清潔的紗布、毛巾、棉布等輕輕覆蓋創面,注意不要壓破水泡。
●醫:除非輕微紅腫可以自行處理,一般受傷后應送醫院做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