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組關于“95后女性已經開始養老焦慮”的話題登上熱搜,工作不確定、體檢異常項、隱形加班、熬夜等引發的各項經濟、健康、生育方面的壓力,讓不少年輕女性網友高呼“全中”,那么職場女性如何呵護心理健康呢?記者采訪了泉州市第三醫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雅森。
五大因素影響
據調查,職業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常見的心理問題為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等,不良的身心狀況使得她們在工作生活中倍感艱辛,長期來看更是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這不能不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影響當代職業女性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泉州市第三醫院心理科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雅森分析,五大因素影響當代職業女性心理健康。
社會因素。性別歧視現象依舊存在,有些用人單位存在聘男不聘女的行為,使得女性在擇業、再就業時處處存在限制,甚至要求女性在聘用期不能生孩子。職場中的性別偏見也促使女性在升職、提薪、深造等方面處于劣勢,這種不公平的競爭致使職場女性壓力不斷加大。
工作壓力。面對勞動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嚴峻形勢,加之疫情的影響,當前就業壓力很大。完成高等教育或繼續教育后,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如果結婚生子后與同齡男性競爭相同的崗位就會明顯處于弱勢。近年來,下崗女職工的女性數量大大高于男性,使職業女性缺乏安全感。
另外,在職場中,職務等級、職務類別、職務流動和民主參與上存在性別差異和發展瓶頸。不少女性在職場中停留在較低層次的職業(職務)上,難以升至較高層次。職業發展的瓶頸帶來部分女性的職業倦怠感。
女性特殊的生理特點。女性與男性在生理上不同,要經歷青春期、妊娠期、生產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發展過程,每個時期的激素變化或多或少地影響她們的容顏、身材、情緒,也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狀態與業務提升,部分女性在特殊時期被迫中斷他們的工作。
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的沖突。女性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定位要求她們不但要和男性一樣在職場拼搏,展現自我價值,同時還要相夫教子,承擔大部分家庭勞動,這讓她們背負多重負荷,倍感身心疲憊。
社會輿論壓力。受這些頗有偏見的觀念影響,不少女性存在“成功恐懼”的傾向,她們既怕失去女性形象又怕被社會拒絕,因此只能通過掩飾真實能力或放棄事業來取得平衡。
加強自我心理調適
如果你的負面情緒較多,如壓力較大、緊張焦慮、抑郁失眠等,影響了生活、工作、人際,則是我們常說的心理問題。在不嚴重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自己學著調適,陳雅森建議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自我心理調適。
努力加強個人自信,接納自我。職場女性需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優勢,比如在溝通能力、形象思維、親和力、發散思維、直覺等方面,女性優于男性,而且女性管理者的善解人意、善于合作、富有靈感等優勢能有力推動單位和個人事業發展。當然她們也普遍存在重感性少遠見、依附心強、缺乏戰略思維,遇事優柔寡斷等不足。因此,職業女性要揚長避短,正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接納自我。
借助資源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系。首先要認識到家庭與事業并不完全矛盾,有時候家庭成員可以成為事業上的幫手,如與丈夫交流工作目標與心得、與孩子討論工作規范和個人理想,在適當的時候,要敢于去向家庭尋求幫助,善于溝通,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實現家庭的合理分工,減輕個人的負擔。
建立獨立、愉快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工作之余,要懂得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發展獨立的個性。培養健康的情趣和廣泛愛好,能幫助職場女性從緊張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還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讓女性在孤單和脆弱的時候能有所支持和依靠,增加歸屬感和安全感。
如果進行了自我調適也無法緩解內在的不適,甚至情況加重,則可能已經發展成“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即“心理疾病”。此時一定要尋求精神心理相關人士的幫助,采取藥物、心理咨詢等專業手段治療,切不可諱疾忌醫。(本報記者 張沼婢)
關鍵詞: 職場女性如何呵護心理健康 負面情緒 成功恐懼 心理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