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難,最難在哪里?老舊小區的問題最突出。
作為今年民生實事項目之一,杭州在推進停車泊位建設過程中深入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著力破解民生痛點,通過強化公共停車場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結合,以臨時新增、改造提升、用地挖潛等拓展停車位增量,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
記者從市建委停車辦獲悉,截至8月底,全市已完成民生實事公共停車泊位建設3963個;今年計劃建成的17個公共停車場項目中,圍繞老舊小區等住宅小區周邊的項目就有15個。
內挖潛 外拓展 停車空間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推進
老舊小區之所以停車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空間預留不足,停車位不夠。要破解這個問題,就要加大停車設施建設力度、促進資源共享。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正是一個建設的好時機。
“我們將公共停車場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工程結合起來同步推進,重新整合和優化小區內部基礎設施,通過拆違騰退等挖掘停車空間。”市建委停車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也是落實“綜合改一次”的具體實踐,避免多次建設給居民正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實現空間、資金等資源集約化利用。
眼下,杭州有不少老舊小區在改造提升過程中同步推進停車場庫建設。
如上城區紅梅社區將社區地下停車庫項目與鄰里中心結合建設;凱旋街道景芳三區利用小區廣場新建社區鄰里中心,新增地下2層智能停車位約80個,預計年底能投入使用。
不僅要在內挖潛,還要向外要空間。
今年以來,市建委停車辦不斷加大老舊小區周邊的公共停車場項目建設推進力度,鼓勵各城區、街道因地制宜、合理合規地利用現有用地資源,改造升級成臨時公共停車場,增加停車泊位的供給。
上城區紫陽街道永昌壩附近一塊閑置地塊被改造成臨時停車場,可停放將近300輛汽車,惠及周邊多個老舊小區和單位;臨安區錦北街道竹林村將村內安置留用地、村民自留地等集中整合,設置規范車位580個,不僅滿足了周邊居民的停車需求,也讓游客停車更方便。
聚合力 組合拳 精準施策推動社會服務效能最大化
破解老舊小區的停車困局,不能埋頭建,還要基于實際精準打出“組合拳”,實現效益最大化。
圍繞居民呼聲最高的“停車難”問題,余杭區良渚街道花苑新村北區在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時多措并舉,一方面挖潛小區內部空間,通過拆除自行車庫(儲藏間)等新建停車位;一方面積極與良渚交警協調,在小區東大門玉管路一側開辟了60余個免費夜間停車泊位;同時,還將小區車輛引導分流至小區一墻之隔的良渚村社會停車場,并實現價格優惠。
這一系列動作,實現了政府、村集體和居民的共贏,既解決了舊改期間業主停車缺口的難題,也提升了公共停車場的使用率。
不僅如此,杭州還不斷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到停車場庫等項目建設中來,形成破解老舊小區停車難的合力。
上城區新工新村利用小區旁閑置用地引入社會資本建設臨時停車樓,增建了94個公共停車泊位;拱墅區大關西四區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將平面車位改為機械車位,預計將增建180個停車位……
“我們將不斷拓寬思路、創新做法,深入探索公共停車場建設與老舊小區改造相結合的新模式,讓市民群眾有更舒適的居住環境,享受更便捷的城市配套設施服務。”市建委停車辦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深化數智應用,優化停車結構,通過數智結合手段指導公共停車場精準科學的規劃建設,促進老舊小區、醫院等重點區域停車結構的優化調整,確保建成項目能發揮更大更好的社會服務效能。(記者 王莉莉 通訊員 杭建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