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和社區居民一起打門球。(嚴龍攝)
衡量老舊小區改造成功的標準不僅是工程驗收的文件,更應是居民發自內心的肯定。在我市中心城區,有這樣一個老舊小區,面積不大房齡很老,在一系列全面且精準的改造中體現了軍民團結的積極作用。
改造老舊門球場
以“球”為媒搭建鄰里議事空間
該小區名為東海小區,隸屬鄞州區明樓街道東海社區。小區建成交付于1995年,總建筑面積4.15萬平方米,有房屋22幢,居民579戶,既有部隊醫院、軍隊離休所等,也有地方居民。
因建成年代久遠,小區基礎設施嚴重老化,綠化缺失、停車困難、外立面破舊、架空線路凌亂、屋頂漏水、地下管線老化堵塞等問題嚴重,居民改造呼聲強烈。
過去兩年來,小區完成了外墻粉刷、頂樓防水、水泥路面鋪設、雨污水分流等項目。其中,門球場改造是一大亮點。門球場是小區唯一的開放式共享空間,占地面積300平方米。此前,因年久失修,球場看臺座椅破損、雨篷鐵皮變形,每到雨季,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這一次,在東海社區“牽線”下,部隊和居民代表坐在一起,集思廣益謀劃如何改造門球場。如今,凝聚了眾人智慧的門球場正在改造之中,不僅綠色門球操場將煥然一新,還將更換雨篷,在入口處打造宣傳櫥窗,把小區里的老兵故事搬上墻,用身邊典型教育身邊人。未來,這里還將以“球”為媒,打造成軍民融合的議事空間。小區里要開展哪些活動,搞哪些建設,軍民民主協商決定。
立足最迫切的需求
以精細化管理推動小區改造
破解老舊小區治理難題,從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做起。改造前,東海社區聯合部隊對所有住戶訴求進行了全面排摸,最終將最迫切的雨污分流改造列在了第一位。
“小區沒有物業,過去十幾年來,涉及房屋漏水的矛盾最為突出,占投訴總量的70%?!睎|海社區黨委書記王春燕說。
改造中,把粗放的工作做細致,一次次上門服務,耐心做好每一戶的解釋工作。居民劉冰花在小區住了22年,剛聽說更新外接廚房污水管時顧慮重重,擔心會破壞她家的新櫥柜。后來,看著新更換的樓道整齊劃一、排水通暢、檢修便捷的廚房外接污水管,她改變了主意。
如今,579戶居民全部從廚房、洗衣房入手,完成了污水分流改造,破損的鑄鐵管全部換新,不僅解決了樓上樓下“糾纏不清”的漏水問題,也使得下水道更通暢、生活更便利,漏水糾紛基本“清零”。
“居民對于改造總是有這樣那樣的顧慮和疑惑,只要解釋清楚了,讓他們看到改造后的成效和實惠,他們對于改造工作還是十分支持和配合的?!泵鳂墙值傈h工委書記倪騁說。
軍民團結一家親
齊心協力推進物業招引落地
花大力氣對小區進行了改造,然而因為沒有物管,日子久了難免會重新回到“臟亂差”的老樣子。如何在無物業管理期間讓大家住得安心呢?
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東海社區聯合駐甬部隊,充分聽取各方建議,邀請社區樓道長召開協調會,就引進物業公司進行討論。隨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收尾,社區和部隊齊商共管積極引進物業管理,對小區實施精細化管理,下步還將召開業主代表大會,盡快推進物業招引工作落地。
而在這段無物業的“空白期”,軍民融合的優勢也凸顯出來——軍嫂、社工、退役軍人等志愿者共計80余人化身“保安”“保潔員”,輪班對小區進行長效保潔、助力開展文明創建。
其間涌現了許多典型人物和團隊:退役軍人孫余良、孟兆群是知識分子,長期致力于小區公益事業,為小區治理出謀劃策;軍嫂陳秀菊帶領30余人組建“軍嫂巡邏隊”,從2001年開始20年如一日每天早晚兩次在小區巡邏,最近幾年還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文明創建督導;今年6月以來,小區共建單位派出30余名志愿者,每周末到小區鏟除“牛皮癬”、清理綠化帶垃圾和樓道雜物……如今,老舊小區改造讓硬件環境顯著提升,環境變得干凈整潔了,軍民親如一家。
不僅如此,以東海小區為樣板,明樓街道已完成老舊小區改造80余萬平方米,解決12項民生關切問題,完成廚房污水管改造6000余戶,解決了400余個樓道的電動自行車充電難問題,完成轄區內1200個樓道防盜門的安裝。
記者 王博 通訊員 范光明 陳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