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72家重點農貿市場檢測室100%標準化建設,對重點品種實施快檢把關準入;重點品種100%數字化追溯管理,鹵肉食品、冷鏈食品設備設施100%配置完成。昨天,寧波市市場監管局發布信息,2022年寧波市10件民生實事項目之一的“甬有食安”行動首批指標已提速提質完成。
為穩步提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我市主動謀劃“甬有食安”行動,通過“檢測+溯源”數字化改造提升,推動實現農貿市場檢測標準化、溯源數字化、管理規范化,不斷提高群眾食品安全滿意度和獲得感。行動分兩批在全市130家星級農貿市場實施。
上半年,我市選取受眾面廣、消費量大、具備數字化基礎的72家三星級以上農貿市場作為首批實施對象,擬定10項22條工作指標。根據靶向管理目標,確定芹菜、韭菜、豇豆、牛蛙、泥鰍、黃鱔、鳊魚、鯽魚、雞蛋、鴨蛋、豬肉、牛肉、烏雞等食用農產品和鹵肉共14種產品為重點治理品種。
根據行動方案,72家重點農貿市場實施檢測室建設、檢測內容和檢測項目等標準化,累計為農貿市場配置新型快速檢測儀器72臺、輔助檢測設備612臺,安裝高清攝像頭72臺。檢測項目在原農殘、甲醛、過氧化氫等8項基礎上,增加腐霉利、克百威、毒死蜱、氧氟沙星、恩諾沙星、氟苯尼考、鹽酸克倫特羅等8項食品安全高風險因子檢測項目。農貿市場檢測室常規項目平均每天檢測26批次,重點項目平均每周檢測14批次,檢測結果“一鍵上傳”至智慧農貿市場管理平臺,形成快檢信息“數據池”。對兩個月內連續2次檢出不合格的產品實行靶向監測,目前已開展重點品種針對性快檢960批次。
在72家重點農貿市場,全面推廣“浙食鏈”應用,14種重點品種按照“上游報備進貨信息、下游掃碼交易流轉”的原則,構建“綠碼容入、黃碼檢測、紅碼禁售”的“三色碼”準入機制。14種重點品種均實現數字化追溯管理,其中豬肉、牛肉和牛蛙經營戶基本實現溯源信息和檢測合格信息“浙食鏈”綠碼流轉。(記者王嵐 實習生周思怡 通訊員賈文波)
關鍵詞: 農貿市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