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千龍網訊 (記者 蔡健雅)9月15日上午,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綠色建筑新聞發布會。首發集團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歷超介紹了東六環改造工程綠色建設相關技術應用情況,整體工程計劃于2023年年底具備通車條件。
東六環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南側,北至潞苑北大街北側,全長約16.3公里,是聯通順義、大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新機場的重要通道。
既有東六環為雙向四車道設置,依次穿越環球影城、城市綠心、行政辦公區、副中心站樞紐、宋莊等片區,以高填方路基和高架橋為主,分割城市副中心區域且高峰期間擁堵嚴重。據記者了解,東六環改造工程除整體加寬外,將東六環局部段改造為隧道形式。在隧道工法方面,副中心采用長盾構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還能節約占地約600畝,減少樹木伐移約4.7萬棵。
在隧道運營的過程中,通風是保障隧道安全舒適及應有通行能力的關鍵,傳統的通風控制系統不能根據外界條件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來修改控制規則,使得隧道通風達不到最佳效果,不能達到節能的目的。工程采用隧道智能通風技術,確保隧道的安全與節能運營,根據隧道內平均車速、交通風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濃度的分布進行實時監控,指導通風系統的運行控制,實現通風節能。
東六環地下道路地處城市核心區,外部環境敏感點多,采用傳統的射流風機誘導通風方案會導致洞外敏感點污染物濃度超標。工程在隧道南、北盾構井設置空氣凈化裝置,采用隧道空氣凈化技術。通過隧道通風系統與空氣凈化系統的節能關聯運行,降低隧道內、外車輛排放污染物濃度,確保隧道內、外空氣質量滿足相關規范的限值要求,實現綠色減排。預計投入使用后,可減少顆粒物及二氧化氮在大氣中的排放量,凈化效率可達到80%以上。
為了降低地下道路內車輛行駛過程中輪胎與路面之間的噪音,提高地下道路瀝青路面結構的力學性能,提高司乘人員的行駛舒適度,工程采取了兩種新型降噪路面結構,開展系統力學性能、聲學性能測試,結合隧道內小型試驗路實測聲學分析結果、長期跟蹤觀測結果,確定適宜于特長地下道路的降噪性能、使用性能最優化路面結構形式。根據調研情況,該路面可以降低雨天事故率40%以上,同時能夠降低路側的交通噪音3-6分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