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濕地,既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基因庫”,也是涵養水資源、凈化水環境的重要場所。昨天,記者從市水務局了解到,列入市級濕地名錄的47處濕地已全部納入水生態監測站網,評價結果顯示,大部分達到健康水平。
水是生態之基,水、土壤及水生生物,是構成濕地的三大要素,其中水是濕地最為關鍵的要素。為加強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市水務局以流域為單元,統籌推進地表地下協同修復,通過河湖水系綜合治理、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生態補水和地下水資源壓采等措施,實現地下水位連續7年回升、81處泉眼復涌,2021年全市實現五大河流貫通入海,為河湖濕地注入了更多生機,營造了多樣化生境,吸引了大批珍稀鳥類駐足。河湖水系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水平有效提高,水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也不斷提升。
據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負責人介紹,列入市級濕地名錄的47處濕地全部納入水生態監測站網。評價結果顯示,38個庫塘湖泊型濕地中,34個達到健康水平;9個河流型濕地全部達到健康水平。
據了解,監測結果以“一區一單”的形式通報至市級河長和各區政府,有力促進了各區河湖濕地保護和水生態系統修復。此外,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還利用AI智能監測手段,對河湖濕地鳥類進行全天候觀測,揭開了黑臉琵鷺、黑鸛等珍稀物種在北京棲息的“神秘面紗”。9月初,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現身懷柔水庫和黃松峪水庫,也進一步佐證了本市河湖濕地的水生態健康狀況持續向好。
市水務局水保生態處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水務系統將以河長制為抓手,統籌推進實施市政府日前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的意見》,進一步加大河湖濕地保護修復力度,不斷提升河湖生物多樣性水平,持續改善河湖濕地健康狀況。此外,水務部門還將完善覆蓋全市主要地表水功能區、重要河湖水系和濕地的水生態監測網絡,建立不同水域水生態健康指示物種名錄并動態更新,加強水生態健康評價,及時向社會公開河湖水生態健康信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