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由于價格談不攏而影響轉化的問題如何破解?新京報記者獲悉,北京出臺新政策,擬通過“先使用后付費”的方式,支持高校院所將科技成果授權給中小微企業先行實施,從而有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中小微企業數量多、發展速度快、技術創新需求大,是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力量。但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情況看,中小微企業還不是承接科技成果轉化和開展產學研合作的核心主體。同時根據技術市場統計情況,2021年全年北京市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以專利實施許可方式,面向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共有380項,但其中只有4項是以“零門檻”的方式,也就是首筆許可費用為零。
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關于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開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近日印發。
這項政策就是考慮到中小微企業在承接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轉化中面臨的現金流短缺、違約風險較大等現實問題,探索“先使用后付費”的方式,支持高校院所等科研單位通過許可方式轉化科技成果,授權中小微企業先行實施,同時約定后續收益,降低合作門檻,形成面向未來的協同創新利益共同體。此舉將有利于發揮中小微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
同時,《試點方案》還引入擔保機制,在幫助中小微企業承擔一定的創新成果產業化風險的同時,保證高校院所等科研單位的權益得到充分保護,消除其擔心無法拿回成本的顧慮。
對于參與試點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根據技術許可合同中涉及的專利數量、許可實施成效等,給予不超過50萬元的獎勵。對于向參與試點工作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擔保服務的擔保機構,根據其所承擔的風險,給予一定的補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