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20日,昌平區回龍觀街道的居民們迎來了屬于“觀里人”自己的春晚。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晚會主辦方了解到,本場晚會共16個節目,涵蓋歌曲、舞蹈、京劇、相聲、情景劇等多種形式,其中更有原創節目《家在回龍觀》《寺錦·似錦》,展現出回龍觀地區近年來喜人的新變化。
本次晚會執行負責人馬玲告訴北青報記者,早在拆分為街道前,回龍觀鎮就有辦居民春晚的傳統。為了豐富轄區居民文化生活,今年晚會以“逐夢回龍觀 啟航新家園”為主題,涵蓋歌曲、舞蹈、京劇、相聲、小品、雜技等多種富有感染力的藝術形式。“表演者都是在回龍觀街道工作和生活的居民,節目也大都是從20多個社區征集而來,表現了轄區居民對新年的向往和期待。”馬玲說。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本次晚會上還有兩個原創節目,童聲合唱《家在回龍觀》以及情景劇《寺錦·似錦》,兩個節目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出回龍觀街道在“回天行動計劃”下所展現出的新變化、新氣象。
歌曲《家在回龍觀》作者、青年歌唱家楊學超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是2012年到回龍觀居住的,那時他是一名單身的北漂,懷揣著想要在北京、在回龍觀有一個家的愿望,他創作了歌曲《家在回龍觀》。“家在回龍觀,她是溫馨的港灣”,唱了10年之后,楊學超也成為回龍觀童聲合唱團的老師。楊學超說,10年來,他感到回龍觀是一個包容、和諧的地方,為了紀念自己在回龍觀工作生活的10年,他把這首歌改編成童聲合唱版,帶著30個孩子站上回龍觀街道的春晚舞臺。“孩子們在這里生活上學,也能夠理解歌曲里表達出的對回龍觀大家庭的熱愛。”楊學超說。
情景劇《寺錦·似錦》是另一個原創作品,講述的則是2022年,回龍觀街道整合資源力量,將原有的區級文物玉光寺活化利用,按照居民對公共活動精品空間的需求,建成“寺錦·回龍觀城市會客廳”的故事。劇里其中一位表演者李明生是一位在回龍觀住了30年的老“觀里人”。今年67歲的李明生告訴北青報記者,這次他和老伴一起登上回龍觀春晚舞臺。30多年前剛搬到回龍觀地區時,李明生說這里道路很窄,交通不便,那時孩子在城里讀書,只有一趟公交車往返。“現在出門就是公交車,還通了地鐵,住得挺舒心的。”退休后的李明生還加入了昌平區朗誦協會,重拾起年輕時就喜歡的朗誦,這次他也將自己的特長帶到了回龍觀春晚舞臺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