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低迷,港口空集裝箱堆積如山;沿海企業訂單縮減,年輕人進廠很難……讓人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資料圖】
這兩天,有報道提到,過去很難招滿的蘇州電子廠,現在大門難進,訂單縮減不缺人,有企業生產重心轉到東南亞?!耙恍┣皟赡昝刻煺?00-300人的廠,現在每天只招20-50人”,甚至有的年輕人來了幾個月都沒能進廠。
一直以來,進廠“打螺絲”,被很多年輕人當成最后的出路,它幾乎沒有任何門檻?,F在電子廠都開始飽和了,工廠拉不到訂單,也不敢招人,到底發生了什么?
01
很多人以為,疫情結束了,經濟全面反彈,這些沿海企業也能夠重新恢復到以前的境況。其實不然,訂單縮減、招工壓縮,就業形勢逆轉的現象,在沿海地區不是個案。
比如前不久也有媒體報道,在江蘇南通,某精密儀器廠只招聘20人,結果來了147人;在常州,某電子廠放出來30個招工名額,來了3000人……
在用工大省河南,傳統的招工大戶鄭州富士康,據說“前幾天面試的隊伍拐著彎排,早上七八點就人滿為患”,原本“基本上只能拿底薪,工資不高”的崗位,也很快就招滿了。
一邊是大量的企業訂單流失,不得不壓縮生產線,減少招工名額;一邊是大量的年輕人,只求一個能糊口的飯碗。
供需失衡之下,原本被年輕人嫌棄的電子廠流水線,現在成了高攀不起的香餑餑,那求職進廠的場面,大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架勢。以至于有電子廠公開喊話,“86年以上的不要了”。
在短視頻平臺上,不少進廠無門的年輕人,紛紛提桶跑路。但即便是那些能夠順利進廠“打螺絲”的人,日子也未必好過。原因很簡單,在現在的買方市場上,他們只能拿到相當低廉的工價了。
據報道,前兩年,許多廠都有超過30塊錢的工價,現在20塊已經不錯了。以前加班有加倍的工資,現在工廠訂單少,根本不需要加班了。
大家可以算一算,一天八九小時,干下來就兩百塊左右,除去各種開支,剩不了多少。但即便是這樣沒有性價比的崗位,還得“內卷”到無數年輕人競爭上崗。
02
年輕人開始被電子廠擋在門外,就業形勢為何如此嚴峻?看一看上海港、廣州港等各大港口中那些堆積如山的空集裝箱,應該就能發現問題了。
就在今天,“訂單僅有往年20%,外貿出啥事了”的話題登上熱搜,這和商務部門之前的說法形成了呼應——我國外貿領域主要矛盾轉變為當前的外需走弱、訂單下降。
像蘇州、東莞等,都是傳統的外向型經濟強市,它們出口規模龐大,大量的制造企業靠外貿訂單為生。正是這些產品出口海外的電子廠,養活了無數來自五湖四海的流水線工人。
以東莞為例,據統計,過去幾年其產業工人數量維持在500萬人左右?,F在這些外貿企業,不得不面臨訂單減少的困難了,它們已經容不下那么多進廠“打螺絲”的年輕人了。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制造業的外遷,產能、供應鏈的轉移,是正在發生的事情。
一方面,我們的勞動力紅利,已經快消失完了,用工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上升,導致很多外資外企將目光轉向成本洼地的印度以及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
比如,越南4年內免去所有企業所得稅,9年內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泰國免3-10年的企業所得稅、免機器進口稅、免出口產品和原材料進口稅……
加強近兩年的口罩因素,國內供應鏈運轉不暢,但一些外資外企又不能停產,只好另謀出路,在實實在在的稅收優化、勞動力紅利下,東南亞地區成了承接國內外遷產業的重要陣地。
更棘手的是,在吸納就業的低端制造業外遷的同時,國內的中高端制造業,還處在成長發育的階段,創造價值的能力,都還沒有發揮到最大。
之前,在鄭州疫情中,富士康幾度登上熱搜,很多人呼吁著要趕走富士康,趕走這些壓榨勞動者的黑心企業。但殊不知,這種對外資外企的敵意,是在斷掉無數人的飯碗,斷掉地方經濟的命脈。
就在剛剛,有新聞稱,富士康計劃投資約7億美元在印度新建一家工廠,據知情人士透露,印度的新生產基地預計將創造約10萬個就業崗位。
現在能夠理解,為什么防疫剛剛優化,很多沿海省份、城市,就紛紛包機出海搶訂單了吧?
遺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這個大趨勢,總以為我們可以閉關鎖國,可以關起門來自己玩。
富士康等一些外企紛紛海外建廠,將產能遷出去,順了一些網友把它們趕出去的心意,只是對那些想要進廠“打螺絲”的年輕人來說,這意味著它們今后的飯碗更少了。
過去有外賣、快遞等行業,現在這些互聯網行業也不再如當初那樣風光了,就連電子廠都對他們關上了大門。年輕人已經沒有退路了。
不知道那些拿著三千工資,整天在網上叫嚷著要盲目脫鉤,要趕走富士康等外企的年輕人,看到電子廠關上的大門,會是何感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