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節省一杯咖啡錢,(就能)提前為養老做好準備?!边@是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秘書長董克用在呼吁年輕人提前規劃養老發言中的一句話。實際上,與其說董克用是在呼吁,不如說是在“科普”。
因為對于個人養老金制度而言,很多人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對于年輕人來講,不少人連個人養老金是積累型養老金這個基本常識也不知道。至于有沒有稅收優惠制度,更是不太清楚。從這個意義上講,董克用的呼吁發言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相關資料圖)
一定程度上,董克用說每天省出一杯咖啡來,也就是原來每天喝兩杯咖啡,現在改成喝一杯,并且他還給算了一筆經濟賬,一杯咖啡30塊錢,那么一個月下來就是900塊錢,也就是直接跟國家的1000塊錢“稅優”基本持平了。
只可惜,“好心”沒有用對表達,往往也是事倍功半。因為董克用提到的“一天一杯咖啡,為你未來的養老做下準備”很容易被年輕人理解成“犧牲當前的生活質量為養老做準備”。要知道,很多年輕人之所以對個人養老金積極性不強,并不是不會算經濟賬,而是在就業環境嚴峻的當下,“節省”本就是個敏感話茬。
所以也就能理解,為何董克用的呼吁一出,瞬間引發輿論層面的群嘲。一方面,真要是每天喝30塊錢一杯咖啡的年輕人,應該不在提前規劃養老的群體里,更不會跟所謂“節省”聯系起來;另一方面,時不時傳出“養老金告急”的傳聞,已經讓年輕人嗅到呼吁本身不只是“為你好”那么單純。
這就使得呼吁的勁頭越足,反感的情緒就越濃。不得不承認,如果專家不能用對表達方式,基本上就是話茬一出就會遭遇輿論阻擊,以至于從年輕人的立場看專家,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既視感。
到此為止,其實雙方的矛盾點已經找到了。專家呼吁的“節省”邏輯再好,也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計算層面,而回到現實層面,很多年輕人不是“喝兩杯省一杯”的問題,而是有些年輕人“一杯都喝不起”的問題。
換句話講,“一杯都喝不起”了,專家還強調“節省錢提前規劃養老”,這不是明擺著刺痛神經嗎?甚至不夸張地講,如果以犧牲當前的生活質量為代價提前規劃養老,本身跟現代社會的生活觀是相左的。
可能有人會強調,董克用所謂的“節省咖啡”也只是舉個例子,并非一定指咖啡。是的,確實不一定指咖啡,但是從經濟賬的比例來看,是可以推斷出所謂咖啡指代的是“日常生活中非剛需的部分”,但從咖啡的性質來看,即便指代的是非剛需部分,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講,這個非剛需部分卻意味著是當前生活質量的必要存在。
也就是說,這里面存在一個“為未來生活”還是“為當下生活”的矛盾。單拿出來講,肯定都是重要的,可一旦存在此消彼長的問題,事情就會陷入價值觀的爭論之中,并且基本上很難掰扯開來,尤其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基本上就是“不好說,說不好,不說好”。
由此再去看評論區的“反嗆”,也就會不足為奇了。毫不夸張地講,當前輿論層面的對話是比較艱難的。尤其是專家的建議,雖然從領域視角看可能是對的,但是轉向普通人群時,往往就會因為“不全面”走向“沒重點”的困境。
并且越是體現得失利益的建議,越容易產生這種分歧。簡言之,建議更關乎立場,而非建議本身的邏輯。說到底就是,專家說“你該這樣,你該那樣”,得到的回應是“我達不到這樣,也達不到那樣,你要我怎樣”。
所以現在的局面是,專家一建議,輿論層面的態度馬上就是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以至于有些代表和委員已經摟不住火了,直接建議提高專家的門檻,真是有些讓人越來越看不懂了。畢竟當溝通出了問題,建議自然就很難走向共識。
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專家也好,輿論也罷,比起建議和聽建議,更重要的是表達和聽表達,因為當話都說不下去的時候,還指望建議能落實下去嗎?而對于這個問題,似乎每個人都該去反思了,而這遠比“建議了什么”,“建議反響如何”更為重要。
關鍵詞: 古坑咖啡